我读完《狂人日记》之后,第一个感觉就是朦胧的疏远感。
《狂人日记》中有两个视角,一个是「我」的视角,「我」自然是一个在新文化运动之前,用文言文写作的正常的清末知识分子。还有一个则是「狂人」的视角,狂人是一个很不合理的存在,你处处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一些不太符合常理的地方。他「多荒唐之言」,「大病」,「所患盖“迫害狂”」,而且竟然使用白话文写作,这一点非常的不寻常,本篇的引言本身就是使用文言文写的,那个时候无论是日常写文章还是发表言论都是使用文言文来写作。狂人与「我」是同一个中学的良友,受的教育大抵也一样,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风格差别?我感觉我作为一个自以为的正常人,与狂人潜意识的划清了界限,所以才会有如此的疏离感。我会自动带入到「我」中去。
另外的疏离感来自于时代的疏离感,差了这么多年,有些东西很难找到共同的点里面去。鲁迅的文章虽然不朽,但是某种意义上来说,他的文章中的一些意象是很难在现代找的到的。比如狂人「病愈」当上了清朝的候补官员,比如「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」,这些都很难找的到适合的理解方式。所以我自然以为,《狂人日记》的中的吃人的社会离我们很远,因为我感受不了这种感觉,时间过去太久了,我们将这些事情遗忘了,而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正常人,又很难将自己代入到狂人中去。
然后我重新看了一遍狂人日记,竟然惊悚的发现,所谓吃人的社会无处不在。吃人的行为究竟是什么呢?是迫害不接受社会普遍思想的异端,是封建迷信的惨无人道的对人性的改造。而我们每一天在互联网上,在自己的朋友圈里,在思想体系和信息获取途径日益完整的今天,我们每个人都会获得一些不同的思想。封建迷信的对人性的改造难道远离我们了吗?并没有,在山村里,在所谓的彩礼中,它无处不在。我们难道真的远离对异端的迫害了吗?也没有,我们可以去看看我们的互联网上,看看我们的评论区,人类文明的精华在那里变成了唇枪舌剑,而所谓的社会主流文化占据着绝对的高地。
封建的文化至今还在我们身边,文明成果的碰撞逐渐变成了野蛮的战争,人吃人的时代还没有远去。究竟什么是吃人?吃人就是不包容的心态和大多数的迷信从众的暴政。而我们并没有离这个时代很远,相反,我们也许还在这个时代,我们未必没有吃过人,我们努力地使用民主进步的思想,给狂人想要拯救的孩子们寻找一个突破口。而这就是我对《狂人日记》的看法。